躲避家人催婚 六男子100块月租建“基地”

Connor bitop交易所官网 2025-10-27 1 0

摘要:晓亮是辽宁阜新人,职专毕业后,他先在家乡工作了一阵子,又去厦门工作5年。去年秋天,他被“优化”了,回到阜新。和老家的兄弟疯玩半个月,他们决定租个院子,作为日常活动基地,也用来躲避家里的压力。

在东北小城市的主流社会评价里,晓亮和朋友们似乎都不怎么成功:他们没有稳定工作,过了30岁未婚未育,唯一结过婚的也离婚成了单身汉。

晓亮在阜新城郊找到一个老院子,月租100块,开始一点点修缮。他们打造了设备齐全的“兄弟电竞房”,建大棚种菜,规划挖井,雪日露天吃火锅……晓亮将小院的零散日常发到网上,没想到逐渐火了起来,目前,他们已经积累了十几万粉丝,大部分是1980、90年代出生的人。

遥远的陌生网友做起“云股东”,从全球各地“投喂”各种物资:零食饮料、游戏卡带、灭火器、二手家具等等。许多人为他们留言,“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”,有粉丝说,只能下班回家看视频想象自己生活在小院,把他们当成平行世界的自己。

晓亮也因为建设小院儿,和失联多年的老友重新建立连接,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。

以下为晓亮的讲述。

文|殷盛琳 编辑|王一然

“美滋滋小院儿”

我建立这个小院儿的直接契机是失业。去年秋天,我待了快3年的公司效益不好,老板想辞退我但不想给赔偿。经过一系列斗智斗勇,我被裁员了,拿到了全额赔偿。

那会儿还想继续在厦门找工作,心里有换一种生活的想法。但被裁后,我回了趟东北,跟挺多年不常见的朋友们混在一起玩了半个多月,每天上网,找各种地方玩桌游什么的。在那半个多月里,我才觉得找回一点生活的乐趣,就决定回来。另外我是独生子,父母都55岁了,在厦门打工的时候过年才见一面,回来也能多陪陪他们。

小时侯我们这些发小兄弟们都是一起玩的,但现在30多岁去谁家(玩)都不方便,我就想不如一起租个房子,搞一个“基地”,(类似)闲暇时间俱乐部的地方。

去年9月回来后,我就在家附近找,跟中介朋友打听。筛选的标准首先是房租得便宜,然后面积大一点,带院儿,能活动开的地方。最后用100块一个月的价格租到了城乡结合部的这个院子。离我家不远,骑电动车十几分钟。

当时改造这个小院,就想着先玩一年再说,假设太空虚,或者钱花没了又实在不好意思管父母要,就打打零工,能养活自己就完事了,我本身也没啥物质追求,够活着就行了。

躲避家人催婚 六男子100块月租建“基地”

小院的挂牌仪式。讲述者供图

展开全文

小院儿第一批成员是我和老五、大鸽三个人。老五是我之前在阜新一个公司的同事,是80后,但对外就说是94年的,不然一个“老登”跟我们一帮90后玩,他可能觉得有点丢人,94年这个年龄是我们帮他决定的;大鸽我俩是很多年前玩游戏认识的,出去打工这几年一直在联系着。

刚租下来时院子很荒,但面积挺大,前后都有小菜园。标准的东北平房,进门就是厨房,左右各有一间屋子,我们仨收拾改造了一周。因为没那么多预算,就简单用布做了吊棚,墙刷了大白,土炕上铺地板革,电线也是拆了重新接的。

后面没多久,小斌、小泽、欣哥也加入了,我们稳定在6人小团队。小泽是我在职专认识的,小斌是我小学同学,欣哥也是小时侯的“孽缘”,我把小霸王的FC卡借给同学,最后落在了欣哥手里。

初代小屋改造最关键的环节是建设“电竞房”:我们把亲戚家谁不要的旧沙发拉来了,还有房东大爷煤棚子里放着的二手家具。电脑、PS游戏机有的是我们自己的,有的是朋友的,我们这一圈人爱好都差不多,就把装备凑到了一起。购置的最大一个物件是彩电,花了2000块钱。

好多年前,大家一起玩小霸王游戏卡,后来又一块到网吧打《英雄联盟》《地下城》,改造好电竞室终于又能“网吧五连座”了,就像小时候幻想的“秘密基地”生活,我们给它取名叫“美滋滋小院儿”。

我拍了点视频发在B站,一开始就几百个播放量,大概半个月,突然就开始火了,那一个月可能就涨了好几万粉丝。

最开始我们几个都不在院儿里住,平时玩玩游戏吃饭,聚会扯闲天。有段时间玩游戏到半夜,回家还要打扰父母,就干脆把行李带过来住。基本住的比较多的就是我和大鸽,剩下的都是“走读生”,偶尔住一下。

我们都属于不怎么“卷”的人,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失败。有兄弟之前搞家具厂什么的赔钱,创业两次都失败了,心灰意冷不想搞了;也有兄弟每干一两个月工作,就休息一阵子,一年一年就这么过来了;老五之前去深圳工作过两年,现在回阜新灵活就业,偶尔兼职点零工。

大伙儿的共同点是,都不想给自己搞太累,喘不过气来。

平行世界的自己

我和大鸽在这常住,大鸽就是厨子的职位,他自己生活很多年了,比较会做饭,我负责洗碗。后面慢慢变成6个人了,活太多,我们就开始值班。

就像小时候的值日生一样,周一到周五往后排,后来因为有兄弟不是每次都来,每次一来就轮到他值日,也不公平。最后发展成抽扑克牌比谁的牌更大,要不然就是打个骰子,轮到谁就纯看运气,这样倒是很公平,所有人都没有怨言。

一些电工的技术工种是小斌和老五负责,我们听从指挥。但好在大家伙儿都没有懒人,如果赶上大的活动,比如一起规划挖深水井,大家基本都会一起来干活。

我们在院子里做过很多看起来无意义的事,比如跳火堆、烧烤、伐木比赛,扭扭车比赛,打玻璃球,在城市里打工你永远不会去做的一些事。

去年冬天的下雪天,我们吃了露天火锅,在东北最冷的时候,搞了个塑料大棚准备种菜。有时候也外出活动,比如去爬附近的矸子山看日落。临近过年,6个人写了6副对联拿出去卖,成本20元,最后只卖了2块钱,换根冰糖葫芦回来。

小院的兄弟们一起过了立冬、圣诞、元旦和春节。冬天过去,今年春天的时候,我们去逛大集(市)买了菜苗,学会了种地。

我们还学人家埋过“时间胶囊”。那天打玻璃球,突然发现一个窟窿,被我踩出一个洞来,就突然联想到能不能埋个“胶囊”。本来想几年后再挖出来的,但那天大伙聊天瞎扯,讨论埋进去的饮料会不会变质啥的,当即决定第二天就挖出来。这也很符合我们小院儿的价值观——不考虑两小时后和八公里外的事。

躲避家人催婚 六男子100块月租建“基地”

小院的“小八墙”,大家遇事不顺都会来“拜一拜”。讲述者供图

这是我们从学校离开之后头一回再回到集体生活,再熟悉的兄弟也会有矛盾。有的人爱干净,对卫生状况的标准高,可能觉得,你怎么干一半活儿就扔下不管了,地扫这么脏还不如不扫;或者有人刷碗半小时,有人5分钟就干完了,彼此会闹点小别扭。

但慢慢磨合一阵子,会彼此包容。如果细心的活干不了,就去搬砖,干点力气活。大家一玩游戏转天就忘了,也不会往心里去。

账号有点流量之后,有网友私信我们,说想资助点东西,我一开始推脱了,后面想着开盲盒这种说不定能有点视频内容,所以他第三次说的时候我就答应了。结果他一个人就邮寄了大概五六十件快递。

大部分是吃的。方便面就邮了十来箱,还有各种饮料。后来越来越多人成为我们的“网络义父”,院子里专门有间屋子用来储物,网友“投喂”寄来的(东西)屋子三个货架都摆不下。很多人都不打招呼,也不说给你邮寄啥,就只能等着收快递。

躲避家人催婚 六男子100块月租建“基地”

小院的物资库,网友们投喂的物品塞满了货架。讲述者供图

他们也希望和小院产生互动,爱看我们吃一些他们家乡的美食,或者奇葩食物。比如酸马奶、鱼腥草之类的,还收到过超苦口味的饮料,薄荷味的可乐。收到的物品也各种各样,灭火器、椅子、游戏手柄、电锯,什么都有。

现在每隔三四天,我们就统一到快递站领网友给我们邮寄的东西,相当于我们的“物资刷新点”。快递站的人已经认识我们了,专门清出一个角落堆我们的快递。我的手机尾号是“2203”,那个角落就叫“2203角”。

我们也有挺多海外粉丝,都是80、90后的华人,看视频里我们这样的生活,觉得挺怀念。他们吃不到的一些东西,就买了邮给我们吃。一对澳大利亚的华人夫妻结婚,给我们邮了一大箱子喜糖、饼干。

还有一些更热情的粉丝,直接找上门来。他们根据卫星地图,或者我们视频里出现的一些街道上的蛛丝马迹,分析出地址。碰见这样的粉丝,我们最多在门口照张照片,不能伤了别人的心,但我们哥几个看着嘻嘻哈哈的,面对生人就不知道说什么了,很尴尬。

很多人通过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告诉我们,他们把小院儿当成了一个心灵寄托,一个乌托邦。我们的粉丝年龄偏大,很多80后成家立业了,被压得喘不过气来。像我们这样单身,没家庭没牵挂,敢咬牙从一个城市离开,回家“抱团养老”,他们没有这个条件。

有人告诉我们,他只能像狗一样累了一天后,回家看看我们的视频,想象一下自己也在这个小院生活。他们投射自己的情感,把我们当成了平行世界的自己。

阜新城郊的年轻人

职专毕业后,我在老家做过摄影工作,阜新很多公司都是草台班子,我的技术虽然很烂,但他们看来就挺好用了。但公司开不太久就倒闭了,我干黄过好几家。

2019年刚去厦门工作时我对未来还挺憧憬的,想着刚去就赚几千块了,照这个趋势发展肯定能年薪几十万。结果刚到那几个月,就开始疫情了。后来也认清了现实,发觉白日梦不是那么好做的。

在厦门我没什么朋友,工作5、6年有点腻了,觉得可能再干10年也是这样的。买不起房,赚那么点钱也舍不得花。我生活上很节俭,吃饭就点个拼好饭什么的,我租的房子在城中村,一个月1500块房租。

在厦门我主要的业余休闲娱乐活动就是打游戏,比较宅。我觉得外边大城市没意思,可能和生活方式有关系——在哪儿都能玩游戏,老家电费还便宜。所以很多人问我回来后,生活上有没有什么不适应,我说有啥不适应的,在那边也这样。

现在每个月我们基本一半时间在小院儿里。兄弟几个在这里反而比待在家里舒服,在家父母会催着结婚、找对象啥的,小院算是一个避风港。

没有小院前,有兄弟自己在家很空虚,玩够了就睡,睡醒了点个外卖,也不怎么出门,不和人打交道。有了这个院子后,大家反而有个共同的目标了,一点点修缮小院,整理、布置,我能看到那个兄弟的状态在变好。

躲避家人催婚 六男子100块月租建“基地”

“美滋滋小院”一年时间的前后对比。讲述者供图

在阜新,按照正常的人生节奏,二十四五岁怎么也得结婚了。像我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,好几个都已经有孩子了。在正常价值观里,我们就属于已经“摆”了。但自己家条件就在这摆着,父母心里也有数。彩礼先不说,结婚的条件至少要市中心有套房,也要5、60万,基本还得再买台国产车,这种算基本条件。

我们小院的几个兄弟,都是普通家庭,咬咬牙家里也能把这些条件凑上,毕竟都是独生子,但也算是掏空家里积蓄。大家会衡量,哪怕我结婚了,能不能遇到对的人?会不会离婚?我自己有能力为后代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吗?我反正暂时选择独善其身。

阜新这个城市很小,我们市中心有一个转盘,叫解放广场,我这一年大概就去过三四回;另外大商场有个万达,我这一年只去过一次,还是和兄弟们一起去看电影,网友们给买的电影票。

五六年前,我在阜新工作时,附近还有点年轻人,但这次回来,城郊几乎全是老头老太太在这养老了。周边的年轻人都往市中心聚拢,出去打工的就更不用说了。我们小时候读书的地方,小学、初中都黄了,原来平安西部这片儿有4、5个小学,现在就剩下1个了。我们小学早就淘汰了,没有生源。

这里留给年轻人的岗位也不多,要么就是考进编制,要么就是进化工厂。这几年有些新行业,年轻人还能做网络客服、淘宝运营啥的,或者送外卖、跑滴滴。我们这种拍视频赚点钱的也是新行业。

阜新这边的月最低工资标准不到2000块,目前我们的月收益还是没有超过这个数,只能混口饭吃。很多网友给我们寄物资也是想让我们能坚持更新下去,说别让电子宠物饿死了。

我们六个人的想法都不同,有人觉得这样挺好,小院儿散了就回去以前的生活,有个电脑有个网络,也能快乐到老,什么生病孤独都是二三十年后的事了,现在操心也没用;有的就随波逐流,如果遇到合适的人,就娶个老婆,过上主流生活。

但据我了解,大家好像都没什么恐惧了。在发现有些东西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之后,都有点佛系,没人知道命运的方向是哪里,就先这么过着。

评论